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

W2:工作學習紀錄

寺廟古蹟日常保養維護工作坊
工作學習紀錄表
日期:98年2月21日 第一組紀錄
紀錄項目:搭架

內容流程:
1. 觀察工程施作位置,選擇適當搭架地點,清空周遭雜物;與地面接觸點力求平穩。
2. 召集約三至四人為一組合力搭架最為有效率。
3. 鐵架有X型及H型兩種,兩側立直H鐵架,張開X鐵架(交叉拉桿)以螺帽鎖進H鐵架兩側四端固定,形成一座長方架構。
4. 將鐵架微移至平穩確定之位置,再將木板置於鐵架上。木板需有足夠長度,兩端突出鐵架之板頭長度平均,作為架上施工之工作平台
5. 視施作目標高度,如有需要則搭第二層鐵架
(一人登上工作架,站穩後由地面伙伴搬遞H型鐵架,在第一層鐵架上四端卡接孔洞,架上第二層H型鐵架固定再鎖入X 型架,依此類推)
6. 如有需要,可於兩工作架間再搭設左右連通之工作平台。

操作須知
1. 注意安全,慎選材料
2. 分組人力配置力求恰當。
3. X鐵架鎖進H鐵架,應先鎖上端再鎖下端,拆卸時則由下端先開始。鎖(拆)螺帽時須以手扶好X鐵架以免不慎夾傷。
4. 木板置於鐵架前需測試木板承載力,確認是否適用。
5. 建議新手每層鋪設二塊木板並排以擴充站立面積較為穩定。
6. 注意攀爬安全,攀爬時務必二手抓緊,身體貼近鐵架。
7. 慎選搭左右通行之工作平台之木板,需測試木板承載力。



紀錄項目:分配清洗工作

內容流程:
依作業需要分組,分配作業區域。

操作須知:
因傳統禁忌、習俗,女性不要處理拜亭內部,及中軸線中央部份,處理區域以左右二側、外側為宜。

紀錄項目:清洗拜亭

內容流程:
1. 召集三至四人為一組合力清洗最為有效率(依作業區域調整)
2. 每組準備水桶(3~4)桶、抹布(四張)、手套(四雙)、清潔劑、不同大小的毛刷。
3. 調製清潔濟一桶。
4. 準備清水三桶。
5. 兩人上至適當工作位置,其餘人員留在地面,配合清洗人需求清潔抹布,倒換髒水)
6. 清潔濟塗抹清洗部位
7. 適當時程上下人員輪替。
工法及技術
清潔濟塗抹清洗部位,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擦拭,若遇到較複雜部份用小油漆刷清洗。
操作須知:
1. 清潔濟濃度視清洗物髒污程度而定(憑經驗)
2. 選擇適當大小刷子作業,約需讓清潔劑停留構件表面約10分鐘後再擦洗。
3. 反覆操作至適當清潔狀況為止。


其他注意事項:

1. 工作時穿著輕便、耐髒的衣服,防滑的鞋子,建議戴帽子。
2. 貼金的部份要小心擦拭,不要太用力刷掉金層。
3. 雕工繁複之構件不易深入清洗,建議利用大型水彩筆與手握式噴霧器,可更輕易的將油污與肥皂水清除,細縫處需注意擦拭。
4. 因光線問題,若有頭燈幫忙將可清潔得更徹底。
5. 每8~10年清潔保養一次,可常保適當狀況、減緩損壞。

上課心得:

一首打油詩(黃建雄)
隱身樑住二十載 鳥瞰香客不說Hi
煙塵隨意來覆蓋 今朝還我金面來



延伸閱讀:

第一組 組長 鄭勝吉的部落格 - 工作坊的第二堂課

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

W2:保養修護第一步:搭架、清洗實務01


  • 保養修護第一步:搭架、清洗實務


廟宇長年燃香禮佛,香煙燻覆是最主要的污損原因,而彩繪木構多位高處,因此搭架為必要之工事。寺廟彩繪保養維護第一步,力求在不破壞文化資產之情形下清洗受香煙或其他污漬燻覆之部位,以循序漸進方式,選用不同清洗材料工具,分粗洗與細洗、多次進行清洗處理。



<寺廟古蹟日常保養維護工作坊> 課程側記
日期:2009/02/21(六)
紀錄人:許靜娟



今天工作坊第二次上課,早上八點多,早到的學員,靜靜地在寺內晃蕩,欣賞著龍山寺的各個細節。為了讓大家更安全地操作流程,各組在課程一開始,先分組複習搭架工作,莊老師與黃師傅則現場提醒、修正伙伴們的動作細節。一回生、二回熟,在老手指導下,愈後來的組別,搭架動作愈加迅速。學員們也趁機爬上架,就近欣賞屋頂的剪黏工藝。



隨後,開始今日正式課程,在莊老師簡單講解清洗工作的步驟與要領後,便開始工作坊的重頭戲:清洗實務工作。莊老師手腳輕快地爬上架子,親自示範解說,學員們在中庭,沈默而專心地跟注視老師擦拭的手勢,還有拜亭彩繪初次被擦拭過所透出的光亮。迫不及待的伙伴們,隨即依照性別爬上工作架,各據一方開始為拜亭洗臉,阿男師則在底下隨時吆喝指導,眼神發亮地看著充滿活力的學員們。

直到午時鐘聲響起,寺內午課的引磬聲,聲聲催人,初嚐新鮮事的大家依舊欲罷不能,在催促聲中將工作收尾、爬下工作架。正午時分,陽光灑入中庭,大家開心地欣賞著今日的成果——那被擦拭過的表面所透出的色澤,證明了它這些年來,香灰覆掩下,仍然兀自美麗,只是不被看見。



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

W1:歡喜來做古蹟養護志工!

<寺廟古蹟日常保養維護工作坊> 課程側記
日期:2009/02/14(六)
紀錄人:許靜娟


二月的淡水鎮,空氣一如以往的初春時節潮濕。人來人往、躁動忙碌的菜市場一隅,三級古蹟龍山寺裡,匯聚了不尋常的人氣。早上九點未到,二十幾名來自各地的學員們,循著狹小的清水街、永樂巷,穿過夾道的攤商與人潮,踏進寧靜低調、自成天地的龍山寺,參與「寺廟古蹟日常保養維護工作坊」的始業課程。

正殿一側臨時擺設的座位上塞滿人,來自各地的學員們,有著各異的背景和專長領域,但都基於對傳統寺廟建築的好奇或喜愛,共聚一堂,在著名寺廟彩繪大師「阿男師」—莊武男先生的帶領下,以十週的時間,親身接近、欣賞、觸摸老廟宇龍山寺的細部建築風貌,並為它淨身、重新上色。


藉由老照片,莊老師回想他腦海中印象深刻的修復工程,那也是龍山寺建築,至今之所以能夠保存完好的關鍵工作。80年代的龍山寺,年久失修,屋瓦頹圮、各種彩繪亦早已斑駁,清廷於光緒年間,中法戰爭後所賜的「慈航普渡」匾,被棄置在一旁角落,字跡難辨。廟方原計畫將龍山寺全面翻新改建為新式三層樓建築,在莊老師的力保下,才得以依清朝以來的舊有結構外觀加以修復。


1982年的修復工作,由他負責規劃,並集合當時優秀匠師分工施做:早已破敗漏水的屋頂,重新鋪設瓦片;通樑、斗座、瓜筒等木構造,以台灣檜木抽換重新製作;廟宇結構以接榫技巧相互接合牽制,地震來時,得以分散力量、不致倒塌;老匾被拾起、依著模糊的殘跡細心勾勒;前後庭屋簷設計的高低,如何承接雨水流動順暢疏導,都費盡心思;;現有天公爐上的拜亭部分,為該次整修所加,是為讓信徒在雨天上香,能夠更為舒適的體貼設想,配合整體風格設計,與原有建築融為一體;正殿彩繪部分,自然是出自莊老師手筆。


如同古蹟博物館趙老師所言,近年國內文化資產保存觀念稍有進步,但缺乏相關必要工法與知識貿然進行的修復工作,對古蹟將是第二次傷害;阿男師亦感嘆,台灣經濟起飛後的修廟工程,往往砸下重金,卻流於俗氣,破壞了廟宇空間應保有的神聖感。

二十幾年後,光陰淘洗下的龍山寺,曾經亮麗的光彩再次被長年繚繞的香灰覆掩。本次工作坊學員來自各地,除淡水在地居民外,亦有從鶯歌、蘆洲、桃園遠道而來者,有幸在國寶級大師帶領下,為「二十多年沒洗澡」的龍山寺清理門面。阿男師與黃師傅帶領伙伴,七手八腳地展開搭架工作,同時現場提醒安全注意事項,一場門外漢與老匠師之間的世代對話,藉由親身參與學會疼惜的歷程,於這百年餘的古蹟裡、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眼神看照中,低調而安靜地開展。

<其它備註>
1. 混凝土上色應用水泥漆,不可使用桐油,桐油只能運用在木料上。
2. 龍山寺的石柱是直接和地面接合並未使用卡榫,因此在水平、垂直的計算上必須非常精確。